梅花仙人歌为程司理思乐赋
伯牙台前花一山(君家梅子山下),爱花人住梅花湾,无梦不与花相关。
莫釐峰头花万树,爱花人宦梅花渚,却喜官闲作花主。
少年爱名花,花外无性情。
离花一步不肯行,四十不复营功名。
中年爱名花,花外少肝膈。
一官虽卑意亦适,静对花枝已忘食。
世人不知君,笑君作花痴。
君闻亦夷然,直受顾不辞。
满堂花开满堂客,客或呼君作花癖。
君闻若不闻,意亦良自得。
一花初开诗一首,为酬花枝亦呼酒。
花神感君祝君寿,来岁居然七旬叟。
花痴花癖君宁然,意与花有前生缘。
君不见梅花赋就三百篇,我今署作梅花仙。
莫釐峰头花万树,爱花人宦梅花渚,却喜官闲作花主。
少年爱名花,花外无性情。
离花一步不肯行,四十不复营功名。
中年爱名花,花外少肝膈。
一官虽卑意亦适,静对花枝已忘食。
世人不知君,笑君作花痴。
君闻亦夷然,直受顾不辞。
满堂花开满堂客,客或呼君作花癖。
君闻若不闻,意亦良自得。
一花初开诗一首,为酬花枝亦呼酒。
花神感君祝君寿,来岁居然七旬叟。
花痴花癖君宁然,意与花有前生缘。
君不见梅花赋就三百篇,我今署作梅花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痴迷梅花的高雅隐士形象,通过梅花展现主人公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静对花枝已忘食")用梅花串联起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年轻时住在梅子山下,整日与花相伴不愿离开;中年做官后依然爱梅成痴,宁愿放弃功名也要赏梅。这里用"花外无性情""花外少肝膈"的夸张说法,强调梅花已成为他生命的全部。
第二部分("世人不知君"到"意亦良自得")通过旁人的视角,用"花痴""花癖"这些看似贬义的称呼,反而衬托出主人公特立独行的品格。他面对嘲笑毫不在意,在满堂宾客中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梅花世界里,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充满魅力。
第三部分("一花初开诗一首"到结尾)展现人梅交融的境界:赏梅必作诗饮酒,人与花产生精神共鸣。最妙的是结尾的转折——当大家都觉得他痴迷梅花时,诗人却点破这是"前生缘",并用"梅花仙"的称号,把普通爱好升华成仙风道骨的精神追求。
全诗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像在讲一个可爱的"梅花宅男"故事:他年轻时"离花一步不肯行"像极了现代沉迷爱好的年轻人;中年时"静对花枝已忘食"又像专注的艺术家。诗人通过这种极致的热爱,告诉我们:找到能让自己全心投入的爱好,活出真性情,才是人生至乐。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