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半线作①

忆昔历下行,龙山豁我情。
今兹半线游,秀色欲与争。
林木正蓊蘙,岚光映晚晴。
重冈⑴如回抱,涧溪清一弘⑵。
里社数百家,对宇复望衡。
番长罗拜跪,竹綵儿童迎⑶。
女娘齐度曲,頫首款噫鸣⑷。
璎珞垂项领,跣足舞轻盈。
斗捷看麻达,飘飖双羽横。
萨豉声铿锵(作者注:「萨豉宜见前。」),奋臂为朱英⑸。
王化真无外,裸人杂我氓。
安得置长吏,华风渐可成(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半线(今台湾彰化)游玩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当地民俗画卷。

开头四句,作者回忆过去在历下(今济南)的龙山游玩时的畅快心情,现在来到半线,发现这里的秀丽风光丝毫不逊色。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半线风景之美。

接下来,作者详细描写半线的自然风光:树木茂密,山间雾气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层层山峦环抱,溪水清澈见底。这些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然后,作者将目光转向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几百户人家聚居在一起,房屋相对而建。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带领众人行礼,孩子们拿着竹制玩具迎接客人。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最精彩的是对当地歌舞场面的描写:姑娘们齐声唱歌,低头吟唱;她们戴着华丽的项链,赤脚跳舞,动作轻盈。年轻小伙子们比赛敏捷,头上插着羽毛,显得英姿飒爽。乐器"萨豉"发出铿锵的声音,人们挥动手臂,场面热闹欢快。这些描写生动传神,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歌声、看到舞姿。

最后四句是作者的感慨:朝廷的教化遍及四方,连少数民族也和我们一起生活。要是能派官员来这里治理,汉族的文明风尚就能在这里慢慢形成。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期望。

整首诗就像一篇游记,先写风景,再写人情,最后抒发感想。语言朴实自然,画面感强,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台湾早期的自然风光,还能了解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感受到不同文化交融的和谐氛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