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李啬生二首 其二

淮南饥岁奈愁何?湫隘贫官感倍多。
精卫漫衔填海土,鸾凰自上觐天坡。
谈经草长先生带,混迹流随举世波。
一夕吟诗渡江岸,僧庐幽处拟同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艰难时期写给朋友的回信,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复杂心境和对友情的珍视。

前两句直接点明处境:淮南闹饥荒让人发愁,自己作为一个小官更是倍感压力。"湫隘"形容官位低微,"感倍多"说明内心苦闷加倍。这里用现实困境开篇,奠定了全诗沉重的基调。

中间四句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无奈与坚持:像精卫鸟填海一样徒劳无功,但依然要保持凤凰的高洁品格;像东汉大儒郑玄那样在穷困中坚持学问("先生带"指郑玄用草绳系腰带),又不得不随波逐流适应世俗。这四句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典型矛盾——既想保持气节,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最后两句转向温情:想象着某天能和好友一起吟诗渡江,去幽静的寺庙同游。这个美好的想象与前面的困苦形成对比,说明友情是黑暗中的光亮,给了诗人坚持下去的希望。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既要面对天灾人祸的现实压力,又要坚守精神追求,而真挚的友情往往成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诗中"精卫填海""凤凰高飞"等比喻既生动又深刻,能让现代读者直观感受到古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智慧。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