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美赪鲤,入河西去时。
三春登玉浪,一日到天池。
垂钓岂容羡,小鳞应莫随。
腹中无匕首,已不助吴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鱼,实际上借鱼的故事暗藏历史典故,表达对时局的感慨。

前四句描绘鲤鱼从洛水游向黄河的壮丽旅程:"漂亮的红色鲤鱼从洛水出发,向西游入黄河。春天里它跃上如玉的浪花,一天就到达了天上的水池。"这里用鲤鱼逆流而上的艰辛旅程,暗喻人生奋斗的历程。

后四句转入深层含义:"钓鱼的人何必羡慕它呢?小鱼儿可别跟着去啊。它肚子里已经没有匕首了,再也不能帮助吴国刺客了。"这里化用了"鱼肠剑"的典故——春秋时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诗人借此表达:如今就算有鲤鱼般的才能,也难再创造惊天动地的功业了。

全诗妙在将历史典故自然融入对鱼的描写,通过鲤鱼今昔对比,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语言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让读者在读懂表层故事后,又能体会到更深层的人生感慨。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