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小池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禅意和超脱的心境。
前两句点明地点和季节——西岩山春天的小池塘,用"泠泠"形容水声清越,"隐翠微"写出池塘被青翠山色半掩的朦胧美。这里没有直接写池塘多美,而是通过声音和色彩的暗示让读者自己想象。
中间四句是核心:诗人观察水面时,看到圆形的水面倒映万物("虚圆窥色相"),这种宁静自然的景象让他感悟到禅宗的哲理("恬淡印禅机")。接着用历史悠久的"龙泉"和稀少鸟影的澄澈水面,营造出空灵古老的氛围。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想在这洗去尘世烦恼("尘缨"代指世俗牵绊),面对这样的景致几乎忘记回家,直白表达了沉醉自然、向往隐居的心愿。
全诗妙在将小池塘写成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水面既倒映自然景物,也照见人的内心追求。没有刻意说理,但通过"雨积""波澄"等动态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诗人所说的"禅机"——那种万物和谐、清净无为的境界。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