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山
东南亘群山,形气或断续。
兹山穷崭绝,孤峙越之腹。
郁苍瞰城闉,胜秀为民福。
所宜禁樵苏,主者在严肃。
不知平昔时,谁氏来班录。
私疱计薪爨,无时伐良木。
官膳利货财,弥年翦修竹。
忽忽事斧斤,丁丁响川谷。
万叶坏密由于,千竿倒寒玉。
轮囷无完枝,檀乐鲜遗族。
戕贼殊未厌,峰峦翠将秃。
鹤侣怨且惊,云容惨以恶。
非唯挫生意,抑乃伤雅俗。
王者有仁恩,行苇亦沾沐。
嗟嗟若人者,忍不思化育。
今予剖信符,于慈憩丹轂。
谓山岂无灵,胡为人所黩。
呼吏对泉石,申禁护林麓。
庶几养尧英,勿使罹残酷。
来者贤使君,斯言愿为复。
兹山穷崭绝,孤峙越之腹。
郁苍瞰城闉,胜秀为民福。
所宜禁樵苏,主者在严肃。
不知平昔时,谁氏来班录。
私疱计薪爨,无时伐良木。
官膳利货财,弥年翦修竹。
忽忽事斧斤,丁丁响川谷。
万叶坏密由于,千竿倒寒玉。
轮囷无完枝,檀乐鲜遗族。
戕贼殊未厌,峰峦翠将秃。
鹤侣怨且惊,云容惨以恶。
非唯挫生意,抑乃伤雅俗。
王者有仁恩,行苇亦沾沐。
嗟嗟若人者,忍不思化育。
今予剖信符,于慈憩丹轂。
谓山岂无灵,胡为人所黩。
呼吏对泉石,申禁护林麓。
庶几养尧英,勿使罹残酷。
来者贤使君,斯言愿为复。
现代解析
这首诗《闵山》描绘了一座被过度砍伐的山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破坏的痛心和对保护环境的呼吁。
1. 主题与情感
诗人看到东南方向连绵的群山,其中一座山(闵山)原本郁郁葱葱,是百姓的福地,但如今却因滥砍滥伐变得光秃秃的。他痛心于人们为了私利(如做饭烧柴、官府牟利)肆意破坏山林,导致树木被砍光、竹林被毁尽,连鸟兽都无处栖身。诗人认为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2. 写作手法
- 对比手法:诗的前半部分写山原本的秀美(“郁苍瞰城闉,胜秀为民福”),后半部分写它被破坏后的惨状(“万叶坏密由于,千竿倒寒玉”),形成强烈反差。
- 拟人化描写:用“鹤侣怨且惊,云容惨以恶”形容鸟兽的哀怨和天空的阴沉,让自然仿佛有了情感,增强感染力。
- 讽刺与批判:直接批评官府和百姓只顾眼前利益(“私疱计薪爨”“官膳利货财”),呼吁统治者应施行仁政,保护山林。
3. 深层含义
诗人不仅是写一座山的遭遇,更是借题发挥:
- 环保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过度索取会遭到反噬。
- 社会责任:官府和百姓都应约束行为,不能因私利破坏公共资源。
- 仁政理想:希望当权者能推行仁爱政策,像古代圣王一样爱护万物(“王者有仁恩,行苇亦沾沐”)。
4. 现实意义
这首诗像一面镜子,照出古今共通的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诗人呼吁的“申禁护林麓”(颁布禁令保护山林),在今天依然值得思考,提醒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批判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呼吁人们珍惜自然。它既有对现实的揭露,也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
蒋堂
(980—1054)宋常州宜兴人,字希鲁,号遂翁。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召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累知应天府、杭州、益州等地。以礼部侍郎致仕。为人清修纯饬,好学,工文辞,有《吴门集》。今存《春卿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