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陵大修告成恭述

自守苍梧北斗寒,九京王气拜衣冠。
攀髯湖月光才满,泫雨燕云泪已乾。
日奉金舆清汉殿,天回玉扆肃周官。
翠华想像千秋地,上谒时追问寝欢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庆陵(明十三陵之一)修缮完成后,作者前往拜谒时的所见所感。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1. 首联:“自守苍梧北斗寒,九京王气拜衣冠。”
- 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在寒冷的夜晚,独自守护着苍梧(象征皇陵),感受到北斗星的寒意。他来到九京(指皇陵),拜谒先王的衣冠,表达对先王的敬意。
- 简单理解:作者在寒冷的夜晚来到皇陵,内心充满敬畏之情。

2. 颔联:“攀髯湖月光才满,泫雨燕云泪已乾。”
- “攀髯”是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时,百姓抓住龙须想跟随的典故,这里比喻对先王的追思。“湖月光才满”写月光洒在湖面上,景色很美。“泫雨燕云泪已乾”是说曾经为逝去的先王流泪,如今泪水已干,但哀思仍在。
- 简单理解:月光下,作者回忆起先王,虽然不再流泪,但内心依然悲伤。

3. 颈联:“日奉金舆清汉殿,天回玉扆肃周官。”
- “金舆”指皇帝的车驾,“清汉殿”象征朝廷的威严。“玉扆”是屏风,代表皇权的庄重。“肃周官”是说官员们恭敬肃穆,像周朝时一样守礼。
- 简单理解:作者想象先王在世时朝廷的庄严景象,官员们恭敬守礼。

4. 尾联:“翠华想像千秋地,上谒时追问寝欢。”
- “翠华”是皇帝仪仗的旗帜,象征皇权。“千秋地”指皇陵,作者想象这里将流传千秋。“追问寝欢”是问先王在陵寝中是否安好,表达深切的怀念。
- 简单理解:作者站在皇陵前,想象这里将永存于世,同时深情地问候先王是否安息。

全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庆陵修缮完成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先王的深切怀念和对历史的敬畏。诗中既有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物是人非的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魅力所在
- 画面感强:诗中“湖月光才满”“泫雨燕云”等句子,描绘出静谧而略带哀伤的夜景。
- 情感深沉:作者对先王的追思、对历史的感慨,都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来,让人感同身受。
- 用典自然:虽然用了“攀髯”等典故,但都与诗意结合紧密,不显得晦涩。

总结
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歌,作者通过拜谒皇陵的场景,表达了对先王的敬意和怀念,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苍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