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献书毕帖赞
士之以道义相从,岂计其功,
而况乎公。当其任紬绎唐事之寄,
所以极简编之从容。亦既上成书于迩英,
而公犹得以三百年之鉴,信其遗风。
则是一纪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
石渠兰台,片言帝聪,
考盘弗为,皦然初终,
尤以见公子于元丰。盖尽其魏阙之心,
而裕陵之于温国,未尝不知其畎亩之忠也。
此帖之存,公心天通。
诋斥之诬,吁嗟麟穷。
而况乎公。当其任紬绎唐事之寄,
所以极简编之从容。亦既上成书于迩英,
而公犹得以三百年之鉴,信其遗风。
则是一纪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
石渠兰台,片言帝聪,
考盘弗为,皦然初终,
尤以见公子于元丰。盖尽其魏阙之心,
而裕陵之于温国,未尝不知其畎亩之忠也。
此帖之存,公心天通。
诋斥之诬,吁嗟麟穷。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赞颂了一位名叫范正献的士大夫,核心是讲真正的君子之交和忠诚奉献的精神。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讲君子之交。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看重的是道义而不是功利("岂计其功")。范正献就是这样的人,他负责整理唐代历史文献时("紬绎唐事"),能够沉下心来从容工作。
第二部分讲他的忠诚。范正献花了十二年时间("一纪")完成历史著作,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百世之功")。他在朝廷任职时直言敢谏("片言帝聪"),退休后依然保持初心("皦然初终")。诗中提到宋神宗("裕陵")其实知道司马光("温国")等忠臣的心意,说明真正的忠诚终会被理解。
第三部分通过保存的书帖("此帖之存")说明范正献的忠心天地可鉴。最后用麒麟作比喻,说即使被人诬蔑诋毁("诋斥之诬"),像麒麟这样的祥瑞被误解时也只能叹息("吁嗟麟穷"),暗示范正献的高洁品格可能不被人理解。
全诗通过范正献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建立在道义上,真正的忠诚经得起时间考验,即使暂时不被理解,历史终会给出公正评价。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学习——做人要坚守原则,做事要持之以恒,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