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孤寂、宁静的清晨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归期的期盼。
首联“猎猎风沙透纸窗,地炉火歇冷侵床”,诗人先描绘了室外狂风怒号、沙尘飞扬的景象,再转入室内,地炉里的火已经熄灭,冷气透过纸窗渗透进来,床也变得冰冷。这里通过环境的寒冷和萧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苦。
颔联“一声孤鹤泪残月,几杵疏锺敲晓霜”,诗人将自己比作孤独的鹤,在残月的映照下哀鸣,同时远处传来钟声,将清晨的寒霜敲醒。这一联将可见的景物与听觉相结合,既表现了清晨的清冷和宁静,又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颈联“黍律嘘春燕谷暖,梅花入梦楚天长”,这里诗人通过描述“黍律(古代测量音律的器具)吹出春天的气息,燕谷温暖”,以及“梅花进入梦境,楚天长”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画面,充满生机。然而,诗人却在梦中思念远方的家乡,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尾联“归期乞趁东风软,醉袅丝鞭吟绿杨”,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趁着东风温柔的时候返回家乡,醉中挥着马鞭,吟咏着绿杨树下的美好景象。这一联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归家的心愿,以及对故乡美景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思念之情和对归家的渴望,情感真挚而动人。
李思衍
李思衍(?~一二九○),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馀干(今属江西)人。宋时事迹不详。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伯颜率元兵渡江,以思衍权乐平,寻授袁州治中,入为国子司业。二十五年以礼部侍郎奉使安南,还授浙东宣慰使。二十七年召入觐,拟拜南台御史,以疾卒。有《两山集》、《天南行稿》,皆已佚。事见《元诗选》二集《两山稿》、清同治《馀干县志》卷一一。今录诗二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