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书院里新栽的一棵小松树,但诗人其实是借小松树来说人的品格和处世态度。
前两句说小松树刚种下时很不容易:书院台阶前地方本来就不大,但还是腾出一块地来种它;小松树根还没扎稳,需要特别小心照料。这里其实是比喻年轻人刚踏入社会时根基不稳,需要他人扶持。
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松树不必总想着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三公"比喻高位),重要的是先培养耐寒的品格。诗人想说的是:人不必整天想着非要出人头地,更重要的是在艰难环境中保持坚贞的品性,像松树一样经得起风霜。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通过一棵不起眼的小树苗,说出了做人最朴实的道理:成长不必急功近利,能够经受住岁月考验的品格,比虚名高位更重要。这种脚踏实地、重视内在修养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很有启发。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