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傍晚泊船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象和内心活动的交织,展现了人在旅途中的孤寂与慰藉。
前四句写景:孤独的小船在傍晚停靠,寒霜洒满河岸的亭子。暮色中水面与云雾交融,寒冷的夜空里星月显得格外明亮高远。这些冷色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就像用文字画了一幅冬夜水乡图。
后四句抒情:诗人说自己看淡了虚名("浮名"),连提笔写诗都觉得艰难(因为心情低落)。但幸好有知心朋友相伴,能一起喝杯浊酒取暖。这里用"浊醪"(混浊的酒)这个质朴的意象,反而比美酒更能体现朋友间真挚的情谊。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温度的对比:外部环境的寒冷(霜霰、天寒)与内心获得的温暖(朋友劝酒),这种反差让读者更能体会"雪中送炭"的珍贵。诗人没有刻意说教,只是平静地记录这个冬夜泊船时的小片段,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路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寒冷的世界里,真挚的陪伴永远是最温暖的慰藉。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