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蒙绝句① 其二 ②化二首

从心所欲皆天理,具体颜渊罢不能(朱本作如颜化未能)。
所谓不思并不勉,舜由仁义即非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境界,用大白话来解析就是:

第一句"从心所欲皆天理"是说,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极高境界时,他随心所欲做的事都符合天道(就像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用"天理"代指正确的道德准则。

第二句提到颜渊(孔子最优秀的学生),意思是说像颜渊这样的大贤人,在道德修养上也是不断精进、永不停歇的。括号里提到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说明古人也在不断推敲如何准确表达这个意思。

第三句"不思并不勉"描述的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刻意思考、也不用勉强自己,自然而然就能做出正确选择。就像我们熟练骑车后不用再想怎么保持平衡。

最后一句用舜帝(儒家推崇的圣王)举例,说明真正的仁义行为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就像真正善良的人帮助别人时不会觉得自己在"行善"。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把正确的行为准则内化成自然本能,达到"不用想就能做对"的程度。就像篮球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后,投篮动作变成肌肉记忆一样。诗人通过历史圣贤的例子告诉我们,这种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确实是存在的,值得我们追求。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