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调曲

枇杷花底晓霜清,相送郎行一曙星。
喔喔邻鸡声不断,摇鞭应过短长亭。
一重帘隔是天涯,帘外漫漫杨柳花。
乱扑人衣与人面,不知吹落在谁家。
妾家本在小长干,过得江来春又阑。
欲将一书凭雁足,梦魂先到楚云端。

现代解析

这首《别调曲》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场景,以及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全诗情感真挚,画面感强,读来令人动容。

第一段(前四句)像一组清晨的电影镜头:枇杷花沾着晨霜,天边挂着最后的星星,女子送别情郎。邻家公鸡不停打鸣,暗示离别时刻的紧迫。最后一句是女子的想象——情郎此刻应该已经挥鞭骑马,经过了一座座驿站(短长亭)。这里用声音(鸡鸣、鞭响)和动态画面(摇鞭赶路)让离别场景活了起来。

第二段(中间四句)转入女子独处时的孤寂。一道门帘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门外杨柳絮漫天飞舞,扑到人脸上、衣服上。这些飘忽不定的柳絮,就像她无处寄托的思念,不知最终会飘向何方。这里用"杨柳花"这个意象,既点明暮春时节,又暗喻思念的纷乱缠绵。

第三段(最后四句)交代了女子的身世和深情。她本是江南小长干人(南京古地名),渡江远嫁后春天都快过完了。想托大雁捎信给情郎,可还没写信,梦魂早已飞向楚地(湖北一带,指情郎所在)。最后两句特别动人——现实中信还没写,梦里却已相见,这种"意识跑得比现实快"的写法,把思念的焦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妙在三点:
1. 时空切换自然:从黎明送别→白天独处→夜晚梦境,时间流转中展现思念的不同状态。
2. 善用生活细节:鸡鸣、柳絮、门帘这些日常事物,都被赋予情感色彩。
3. 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景(枇杷花、柳絮),虚写想象景(情郎赶路、楚云梦境),虚实交织更显情深。

诗中女子没有痛哭流涕,但通过"柳絮乱扑""梦魂先到"这些细腻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她平静外表下汹涌的思念。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