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孔子庙诗
圣人之生,天岂偶然。
命之大君,俾赞化权。
二帝三王,君焉克圣。
继天立极,道形于政。
大化是洽,至治斯成。
巍巍荡荡,浑乎难名。
周政不纲,道随时坠。
孔子圣人,而不得位。
乃稽群圣,乃定六经。
万邦之师,于焉足徵。
自汉而下,数千馀岁。
褒典代加,有隆无替。
于皇吾祖,居正体元。
六经是师,卓尔化原。
列圣相承,先后一揆。
逮及朕躬,思弘前轨。
庙貌载崇,祀事孔禋。
经言典训,弥谨弥敦。
俗化治成,日升川至。
斯道之光,允垂万世。
命之大君,俾赞化权。
二帝三王,君焉克圣。
继天立极,道形于政。
大化是洽,至治斯成。
巍巍荡荡,浑乎难名。
周政不纲,道随时坠。
孔子圣人,而不得位。
乃稽群圣,乃定六经。
万邦之师,于焉足徵。
自汉而下,数千馀岁。
褒典代加,有隆无替。
于皇吾祖,居正体元。
六经是师,卓尔化原。
列圣相承,先后一揆。
逮及朕躬,思弘前轨。
庙貌载崇,祀事孔禋。
经言典训,弥谨弥敦。
俗化治成,日升川至。
斯道之光,允垂万世。
现代解析
这首《阙里孔子庙诗》是古代帝王为祭祀孔子而作的赞颂诗,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核心思想:
全诗围绕"孔子为什么伟大"展开,主要表达三层意思:
- 天生圣人:开篇就说孔子不是偶然出现的,是上天派来辅助君王治理天下的("俾赞化权")。
- 生不逢时:孔子生在周朝衰败的年代,虽然才能堪比古代圣王(二帝三王),但没能当官施展抱负,转而整理六经成为万世师表。
- 后世尊崇:从汉代到作者所在的时代,历代帝王都不断加封尊崇孔子,修建庙宇虔诚祭祀,因为孔子的思想是治国根本。
2. 写作手法亮点:
- 对比手法:用"周政不纲"(周朝混乱)反衬孔子"不得位"的遗憾,突出他转向教育的伟大选择。
- 时间纵深感:从上古圣王写到当代,像历史纪录片一样展现孔子影响力的延续性。
- 形象化语言:用"巍巍荡荡"形容上古治世的宏大,"日升川至"比喻道德教化像太阳升起、江河奔流一样自然推进。
3. 现代价值启示:
- 诗中"六经是师"强调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对应今天"文化根基"的思考。
- "俗化治成"指道德教化能带来良好社会治理,暗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理念。
- 作者作为帝王亲自推崇孔子,体现古代"政教合一"的思想,也引发我们对教育独立性的反思。
4. 情感基调:
整体是庄严崇敬的,但又有微妙变化——前半段带点遗憾(孔子怀才不遇),后半段转为自豪(后世对孔子的尊崇),最后落点到对未来的信心("允垂万世")。这种起伏让颂诗更有感染力。
通俗总结:
这首诗就像一篇古代版的"孔子颁奖词",既说清了孔子的历史贡献(整理经典、培养人才),又解释了为什么历代都要纪念他(思想能治国安邦),最后表态要继承发扬——本质上是通过赞颂孔子,宣告自己王朝的文化正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