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在1901年(辛丑年)访问日本长崎时所作,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现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首联"蓬莱清浅未扬尘,来看扶桑曙彩新"用神话地名起兴:蓬莱(中国)的海水依然清澈,而扶桑(日本)已焕发新生机。这里用"未扬尘"暗指中国停滞不前,"曙彩新"则展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蓬勃发展。
颔联"世外曾闻君子国,天涯宁见太平人"形成强烈反差: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自居(君子国),但现实中却难见安居乐业的百姓(太平人)。诗人用"曾闻"与"宁见"的对比,暗含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痛心。
颈联"畏从逢掖谈遗事,且覛鸱夷醉好春"展现复杂心境:既害怕与儒生(逢掖)谈论国事,又羡慕范蠡(鸱夷)般逍遥的生活。这里的"畏"字透露出对国事不堪回首的逃避心理。
尾联"肠断平壶十万众,犹疑渔火是青燐"最为沉痛:想到甲午战争中葬身大海的十万将士(平壶指北洋水师),连渔船灯火都像是亡魂的磷火。这个比喻既写实又凄美,将历史伤痛转化为触目惊心的视觉画面。
全诗通过神话意象与现实场景的交织,在时空跳跃中完成三重对比:中日发展现状的对比、中国历史荣耀与现实衰败的对比、个人逃避心理与家国责任的对比。最后落在"青燐"这个震撼意象上,把民族伤痛写得既含蓄又深刻,堪称近代爱国诗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