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仙气的山间景象,语言简单却意境悠远。
前两句"封到半天烟霭间,一卷仙书一粒丹"用云雾缭绕的画面营造出神秘感,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仙书"和"仙丹"这两个意象直接点出这里不是凡俗之地,让人联想到修道成仙的传说。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现实中的景象:"城南城北无老树",说明周围环境荒凉,但紧接着"又吹竹笛过前山"突然带来生气。一个"又"字暗示这不是第一次听到笛声,笛声穿过山间的画面既真实又带着几分超脱尘世的韵味。
全诗最妙的是把仙境和现实交融在一起。前两句写仙气,后两句写人间,但通过笛声这个意象巧妙连接,让整首诗既缥缈又接地气。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老树"的荒凉和"竹笛"的悠扬,隐隐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向往自由的心境。
这种写作手法很像现代电影里的蒙太奇,把不同场景剪辑在一起,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情感。短短四句,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云雾中的青山,听到了穿越山间的笛声,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胸怀。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