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松涛次蒙谷韵

皎皎窗棂月,照此衣内珠。
澹泊类禅寂,声沸心常孤。
淜湃如奔涛,万马争须臾。
已在金戈中,何暇虑雈苻。
诚恐天宇崩,衽席无良谟。
去岁雷雨震,阴阳俨合符。
今岁大风发,赤子难藏躯。
丁男习鼙鼓,老弱供役夫。
十家九出门,阴屋走妖狐。
境外野狼集,境内猛虎驱。
宁任虎狼食,患难不相扶。
当其处堂时,燕雀笑人迂。
萧墙布荆棘,决裂暗远图。
神龙一露尾,岂能顾头颅。
我非明哲材,颇称抱杞徒。
忧天不恤身,未免死道途。
夏日犹若此,冬夜非有殊。
心骨亦以摧,遑复问肌肤。
憔悴二三子,兀坐室西隅。
寒暑共偪仄,何时步通衢。
死者业速朽,生者尚故吾。
愿天早息兵,贼首先伏诛。
逍遥松风前,掉头洗尘污。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深沉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分析:

诗歌背景


诗人描述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各种问题,诗人通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一、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


诗人从窗前的皎洁明月和满身的珍珠开始,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然而,这种宁静很快被内心的波动打破了。诗人感到自己内心空虚,就像在寂静中听到了汹涌澎湃的海浪声。这种内心的孤寂和外在的动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社会景象与个人感受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社会上的混乱:人们仿佛身处于激烈的战争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安危。这种情境让人感到恐惧和无助。诗人担心天崩地裂的灾难,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应对。这里,诗人借助自然景象(雷雨、大风)来比喻社会的动荡不安。

三、个人的反思与决心


面对这样的局面,诗人感到自己的无力感,甚至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明哲保身的人。诗人感叹自己像抱着杞人忧天的人,虽然为天下担忧,却无济于事。这种反思让人们看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诗人认为,无论春夏秋冬,这种忧虑都会伴随着他,让他心力交瘁。

四、面对困境的态度


尽管如此,诗人并未放弃希望。他相信,就像神龙总有出现的时候,国家和民族也会有转危为安的时刻。诗人表示自己不是那种明哲保身的人,而是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人。诗人认为,即使自己未能改变一切,但至少要尽自己的一份力。

五、对未来和自然的希望


诗人最后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让人民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他希望能在松风中涤荡心灵,洗净尘埃,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总结


这首诗将诗人内心的忧虑、外在的社会动荡与个人的希望结合在一起,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期望。诗中的情感丰富而真实,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