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禊后十日石濂禅师招同诸公雅集长寿禅林即事赋
真妄非二途,愚智各有适。
同此闻见中,心目异喧寂。
西郊亦人境,静者得幽僻。
交错引翠条,萧疏布林石。
春事满高窗,鸟声在檐隙。
悠然古招提,旷若新开辟。
嘉招及令序,竟日随飞锡。
论诗陋休远,析理兼玄易。
既丧我于吾,焉知主为客。
欲别闻清钟,溪山暮云碧。
同此闻见中,心目异喧寂。
西郊亦人境,静者得幽僻。
交错引翠条,萧疏布林石。
春事满高窗,鸟声在檐隙。
悠然古招提,旷若新开辟。
嘉招及令序,竟日随飞锡。
论诗陋休远,析理兼玄易。
既丧我于吾,焉知主为客。
欲别闻清钟,溪山暮云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春日禅林雅集,通过自然景物与哲理思考的交融,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篇四句点明主旨:真理与虚妄本是一体两面,愚笨与智慧各有归处。同样身处尘世,有人心浮气躁,有人却能保持内心宁静。这就像现代人面对同样的城市生活,有人觉得喧嚣烦躁,有人却能闹中取静。
2. 中间十句生动描绘禅林春景:西郊的禅院看似普通,但静心之人能发现它的幽静之美。嫩绿的枝条交错生长,疏朗的石头散布林间,春意透过高窗洒落,鸟鸣从屋檐缝隙传来。古老的寺院在春日里焕发新生机,这场雅集从早持续到晚,大家讨论诗歌、探讨哲理(包括道家思想和易经),完全忘记了自我存在。
3. 结尾四句营造空灵意境:当分别的钟声响起,暮色中的溪山与云霞构成一幅天然画卷。这个场景暗示:经过整日的精神交流,诗人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主客体的界限已然消融。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翠条""鸟声"等具体意象,把抽象禅理变得可感可知
- "春事满高窗"这样充满画面感的句子,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最后"溪山暮云碧"的收束,给人余韵悠长的审美享受
- 传递出"心静自然凉"的生活智慧,对现代人缓解焦虑仍有启发
全诗看似写景,实则写心,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不在环境,而在心境;放下执念,就能在平凡中发现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