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渡江时,面对风浪中的金山所感受到的震撼与顿悟。
前四句写实景:狂风暴雨像剪刀一样劈开江面,连渔船都摇摇欲坠。浪涛声忽高忽低,远处的金山在波涛中时隐时现,仿佛在随波沉浮。这里用"剪"字形容风雨的凌厉,用"恐不禁"拟人化渔船,让自然力量显得更具压迫感。
后四句转入感悟:当看到风雨中依然金碧辉煌的金山寺庙时,作者突然产生宗教般的震撼——这辉煌景象仿佛是神力的显现,在动荡的自然中感受到佛法的永恒。最后两句写风浪平息后的回味:惊魂初定时,才发现刚才的经历就像一幅动态的山水画,而自己已成画中人。
全诗妙在将凶险的自然景象(风雨、怒涛)与宁静的宗教感悟(佛心、金碧)形成强烈对比,通过"惊定后回味"的写法,把一次普通的渡江经历升华成充满禅意的精神之旅。最打动人的是"山势若浮沉"的生动比喻,以及最后"画里记登临"的巧妙构思,让读者仿佛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这场惊心动魄又富有哲思的江上之旅。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