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秉烛夜游图

华亭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续,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明皇)沉迷享乐、荒废朝政的夜游场景,通过奢华与衰败的对比,暗含对统治者昏庸误国的讽刺。以下分点解析:

1. 纸醉金迷的夜宴 开篇用"银盘百枝火""满庭紫焰"等夸张描写,展现宫廷夜宴的奢靡——烛火多到形成春雾,连月光都被掩盖。宫女不断更换蜡烛,歌舞持续到半夜,玄宗甚至宣布"明日免朝",只为通宵纵乐。

2. 贵妃的特写镜头 诗中特别突出杨贵妃的形象:"海棠欲睡"写她的慵懒美,"妃子衣薄愁成娇"则暗示玄宗对她娇宠无度。这些细节暗示君王因美色荒废政务。

3. 乐极生悲的伏笔 "琵琶羯鼓"的喧闹中,突然插入两句犀利批判:君王哪有心思像蜡烛那样照亮民间疾苦?接着用"烽火忽至"突然转折,暗示安史之乱的爆发就像一场梦醒。

4. 凄凉的晚年对照 结尾描写玄宗晚年境遇:从蜀地逃难归来,白发苍苍独对梧桐夜雨。曾经的霓裳羽衣曲,最终只剩秋雨打梧桐的萧瑟声响,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像一部历史纪录片,先用浓墨重彩展示盛极一时的狂欢,最后用黑白画面定格孤独终老的结局。最震撼的是"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这两句,直接质问统治者:当你沉迷享乐时,可曾想过百姓正在流离失所?这种批判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