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是说:我读了那么多书(三十车形容数量多),却年复一年在外地当个小官,到老都漂泊在外。这里透露出读书无用、抱负难展的无奈。
中间四句是具体描写自己的处境:
- "一生不得文章力":写文章再好也帮不上仕途的忙
- "百口空为饱煖家":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百口夸张说法),只能为温饱奔波
- "绮季衣冠称鬓面":表面上穿着光鲜(绮季指古代隐士,这里反讽)
- "吴公政事副词华":处理政务时还要写些华而不实的公文(吴公指能吏,这里也是自嘲)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还思谢病吟归去,同醉城东桃李花"——真想借口生病辞职回乡,和朋友一起在春天赏花喝酒。这里"桃李花"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前面官场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用对比手法,前半写现实困境,后半写理想生活。语言通俗却意味深长,把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困境——"读书做官却不得志"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最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尤其能引起共鸣。诗中既有牢骚,又不失幽默,让人看到一位饱读诗书却郁郁不得志的官员形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