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
琐琐来学子,从我问古风。
谓(原校:一本作吾)言古之人,学不求世功。
以其明智馀,施与天下同。
能知学为身,自不恤穷通。
童子顾我笑,是言得无蒙。
斯道使可遵,曾不闻父翁。
谓言童子归,益自谋厥躬。
吾不能⑴尔言,亦不必尔从。
谓(原校:一本作吾)言古之人,学不求世功。
以其明智馀,施与天下同。
能知学为身,自不恤穷通。
童子顾我笑,是言得无蒙。
斯道使可遵,曾不闻父翁。
谓言童子归,益自谋厥躬。
吾不能⑴尔言,亦不必尔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学子》通过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对话,探讨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想碰撞。
诗中的老师代表了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古人学习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修养自身、造福社会。老师强调"明智"的人应当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天下,认为真正懂得学习的人不会在意个人得失("不恤穷通")。
但学生(童子)听了却觉得可笑,认为这种说法不切实际。学生反驳说:如果这种道理真的可行,为什么从没见父辈们实践过呢?这反映了现实中人们往往为功利而学的普遍现象。
最后老师没有强行说服学生,而是让学生回去自己思考。老师既表示"我不能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但也说"不必强迫你听从我",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教育态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对话形式生动展现了两种学习观的冲突 2. 揭示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 3. 老师最后的处理方式展现了教育的智慧——不强行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4. 对现代人仍有启示:我们学习究竟是为了外在成功,还是内在成长?
全诗语言朴实,通过日常对话探讨深刻命题,让读者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目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共鸣感。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