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金山寺远眺时的所见所感,用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行程:刚看过玉泉山,又登上更高的金山寺。这里用"已看""更上"形成递进,暗示视野的拓展。接着用"寺影翳流泉"这样生动的画面,写寺庙的影子倒映在流动的泉水上,而周围茂密的草木像翠玉般覆盖山体。
中间部分用"凭高眺远"带出全景:远处山峦在雾气中像睡着般安静,近处树林投下清凉的阴影,溪流边的巨石仿佛从天坠落。突然传来黄鹂鸟的鸣叫,婉转的声音像幽远的笛声在山间回荡。这些描写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由景及人。诗人想象山洞里住着仙人,披着薜荔藤蔓(象征隐士生活),表达出向往归隐却无法实现的心情,只能借眼前景色寄托思绪。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让山水有了更深的情感内涵。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先给远景,再推近景,最后特写想象中的仙人,层层递进中完成从赏景到抒怀的自然过渡。语言清新如白话,却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展现了古人"寄情山水"的典型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