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的宁静画面,通过几个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
1. 前两句写的是高处树枝间有行人走过,篱笆边有小孩在玩耍。一高一低,一动一静,立刻勾勒出山村的生活气息。行人从树梢间穿行,说明山路陡峭;孩子天真嬉戏,暗示这里远离尘嚣。
2. 三四句转向动物:荒草丛中鹿在安睡,风吹过时猿猴挂在树枝上晃荡。这两个画面既表现自然的野趣,又透出一种悠闲自在——动物们在这里安然生活,不受打扰。
3. 五六句是诗人的感慨:破旧的茅屋如此贫穷,但青山却浑然不觉。这里用拟人手法,说青山"不知道"人间疾苦,暗含对比——自然永恒,而人生艰难。白屋与青山的色彩对比也很鲜明。
4. 最后两句写林间纺织娘(络纬是蟋蟀的一种)的鸣叫,诗人幽默地说:它们能织出多少丝呢?既点出秋日虫鸣的特点,又用纺织娘的"徒劳"暗喻山民清贫却自足的生活状态。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行人、孩童到动物,再到房屋和山林,最后落在虫鸣声上。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画面,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朴素山村生活的观察——虽然清贫,却有自然之美和恬淡之趣。最妙的是结尾,用一个虫子的"劳动成果"来调侃,让整首诗在轻快中收尾,留下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