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浙水滨,栽桑径百里。
年年三四月,春蚕盈筐篚。
蠕蠕食复息,蠢蠢眠又起。
口腹虽累人,操作终自己。
丝尽口卒屠,织就鸳鸯被。
一朝毛羽成,委之如敝屣。
耑耑索其偶,如马遭鞭棰。
呴濡视遗卵,怡然即泥滓。
明年二三月,㒩㒩长孙子。
茫茫千万载,辗转周复始。
嗟汝竟何为,草草阅生死。
岂伊悦此生,抑由天所畀?
畀者固不仁,悦者长已矣。
劝君歌少息,人生亦如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过程,以蚕的一生为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法则。

诗的开头介绍了蚕的生存环境:诗人的家乡在浙江,周围种满了桑树,桑树绵延百里。每年三四月间,春蚕们忙忙碌碌,装满了养蚕人的筐篮。这不仅描绘了蚕的忙碌,也暗示着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是辛勤劳动的季节。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蚕的一生:蚕从幼虫开始吃桑叶,不断进食、休息,成长、进入茧中,最后化蛹成蝶。诗中用“蠕蠕”、“蠢蠢”来形容蚕的动作,既生动又形象。蚕的生命似乎只是为了吐丝和织成美丽的丝绸,但这看似美好的结果伴随着生命的终结——它们被制成衣物,最终被人们丢弃,如同用过的旧物。

然后诗人通过蚕的“毛羽成”和“委之如敝屣”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短暂享受。蚕的一生就像人在世间的一次经历,从幼小到长大,再到失去价值,最终被遗忘。

接下来,诗人转向蚕的繁殖:蚕虽然化蝶飞走了,但它们会留下卵,不久又会有新的幼虫出生,延续这一生命的轮回。这象征着生命的传承和代代相传,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生命总会在某个角落继续。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蚕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也遵循了一种自然法则。诗人反思人类的生命,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真的因为喜欢这种生活而活着,还是因为天性使然?诗人认为,给予生命的人似乎并不仁慈,而喜欢生命的个体最终也只能远离它。因此,诗人劝诫人们,对待生命的轮回和死亡,应保持一种平静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蚕的生命周期,暗示了生命中的无常、循环和最终的消逝,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诗人用简洁而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