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先父赋岳阳楼

少年十四五,负笈来岳阳。
家中遗老父,沉疴在膏肓。
欲起等拔山,试卧溃山冈。
岂能送我读,饮食无羹汤。
出门倚门送,及归伫门框;
欲出不忍出,恐见门边望;
欲归不忍归,恐归已死亡。
巍巍岳阳楼,古立湖之旁。
飘衣有远思,豁达我眸眶。
我父家中叹,不得共相将;
我亦楼头叹,不聆谈锋芒。
我父向我约,清朗待秋光。
积病或稍减,共此楼头觞。
我父向我约,约语未完章。
戛然声已止,猝然躯已殇。
惶然驰车归,门侧何空荒。
不见倚门者,唯见丧夫忙。
入门呼我父,云在医院藏。
出门才半道,单架数人扛。
我父卧其上,我父目不张;
奔跪抚我父,微温在胸膛;
微温何炙灼,十载手犹伤;
从此来十载,不望楼之方。
嗟汝岳阳楼,千古构煌煌;
匪构湖之侧,构于予心房;
匪裂木石构,裂自予肝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岳阳楼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儿子对亡父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动人。

全诗分为几个部分:
1. 开篇回忆少年时离家求学,父亲重病在床却仍坚持送儿子读书。用"欲出不忍出""欲归不忍归"的矛盾心理,生动表现了父子间难舍难分的亲情。

2. 中间描写登岳阳楼时的感受。虽然眼前是壮丽的湖光山色,但心里想的全是卧病在家的父亲。父亲曾约定等病好些要一起来登楼,这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约定更添悲痛。

3. 最后写父亲突然离世的情景。赶回家时只见空荡荡的门框,路上遇见抬着父亲遗体的担架。细节描写尤其催人泪下:"微温在胸膛"写刚去世的父亲还有余温,"十载手犹伤"说这份伤痛十年未愈。

4. 结尾点题,说岳阳楼不仅建在湖边,更是建在自己心上;不是用木头石头建造,而是用自己破碎的心肝筑成。这个比喻新颖深刻,把对父亲的思念与地标建筑融为一体。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字字血泪。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倚门送别、未完成的约定、最后的体温等),把丧父之痛写得极具感染力。最后将个人情感与名胜古迹相结合的写法,既升华了主题,又让这份父子情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