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虹县颜景明
淮阳老人读《周易》,风吹鬓丝人不识。
兴阑移席傍寒梅,双眼如猫对花碧。
天风毛骨江海仙,偶来花下同清缘。
凌云文采凤凰见,照室丹光龙虎全。
清琴调古无人续,且可开樽扫茅屋。
胎禽起舞和云谣,山月光于画楼烛。
兴阑移席傍寒梅,双眼如猫对花碧。
天风毛骨江海仙,偶来花下同清缘。
凌云文采凤凰见,照室丹光龙虎全。
清琴调古无人续,且可开樽扫茅屋。
胎禽起舞和云谣,山月光于画楼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学者在梅花树下读书悟道的闲适生活,同时暗含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篇四句用白描手法展现画面:淮阳老人在寒梅旁研读《易经》,风吹动他花白的鬓发。他专注得连旁人都不认识他了,最后像猫盯猎物般凝视着梅花的碧绿枝叶。这里用"猫对花碧"的比喻,生动表现了老人专注忘我的神态。
2. 中间四句转入虚写:将老人比作乘风而来的仙人,说他偶然与梅花结缘。用"凤凰""龙虎"这些祥瑞意象,既形容老人学问如凤凰般出众,又暗示他修炼得道(道教常以龙虎喻炼丹)。"照室丹光"暗示他可能通晓炼丹术。
3. 后四句回归现实场景:清雅的琴声无人应和,索性在简陋茅屋饮酒。此时仙鹤(胎禽)随着云端传来的仙乐起舞,山月清辉胜过画楼里的烛光。结尾用自然月光与人造烛光的对比,凸显隐士生活的高雅脱俗。
全诗通过现实与想象的穿插,塑造了一位超然物外的学者形象。最精彩的是将读书人专注的神态比作"猫盯花",既新颖又贴切。诗中"茅屋"与"画楼"的对比,暗示真正的精神富足不在奢华居所,而在与自然相伴的简朴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