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歌送兄赴夔州

余兄佐郡经西楚,饯行因赋荆门雨。sC々燮燮声渐繁,
浦里人家收市喧。重阴大点过欲尽,碎浪柔文相与翻。
云间怅望荆衡路,万里青山一时暮。琵琶寺里响空廊。
熨火陂前湿荒戍。沙尾长樯发渐稀,竹竿草屩涉流归。
夷陵已远半成烧,汉上游倡始濯衣。船门相对多商估,
葛服龙钟篷下语。自是湘州石燕飞,那关齐地商羊舞。
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摩天古木不可见,
住岳高僧空得名。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是自己的哥哥去夔州任职。诗中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以及沿途的景致和内心的感受,情感真挚动人。

起首


“余兄佐郡经西楚,饯行因赋荆门雨。”
这里诗人提起自己的哥哥要去夔州任职,准备在荆门这个地方为他饯行,并即兴赋诗一首,描写当地的雨景。这里,荆门指的是荆门山,它位于湖北西部,是古代西楚的重要门户。

中间部分


“燮燮声渐繁,浦里人家收市喧。重阴大点过欲尽,碎浪柔文相与翻。”
这里描写了雨声逐渐变大,江边的人家开始收摊准备回家。随着雨势加大,水面上翻腾起层层碎浪。这里的“燮燮”是形容声调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雨声的渐强。

“云间怅望荆衡路,万里青山一时暮。琵琶寺里响空廊。”
诗人抬头望见远处的云层,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惆怅。看着远处连绵的青山,似乎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诗人在琵琶寺内听到空旷的回声,似乎是在为远行的哥哥祈福。

下部分


“熨火陂前湿荒戍。沙尾长樯发渐稀,竹竿草屩涉流归。”
继续描述沿途的景象,火塘前的湿地显得格外湿滑,荒废的军营中回荡着雨声。随后,江边的船帆逐渐稀少,人们穿着简陋的衣裳涉水而归。这里充满了旅途的艰难与孤独。

“夷陵已远半成烧,汉上游倡始濯衣。”
离夷陵已经很远了,但远处的火光依然可以看见,而汉水上游的人们开始在河边浣洗衣物。这里描写出旅途的艰辛,但依然有人坚持生活下去。

“船门相对多商估,葛服龙钟篷下语。自是湘州石燕飞,那关齐地商羊舞。”
船舱内,商人们聚集聊天,穿着简朴的衣服。而诗人则联想到湘州的石燕飞,齐地的商羊舞,这些都是古代传说中的怪异鸟类,象征着旅途中的奇幻与未知。

结尾


“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摩天古木不可见,住岳高僧空得名。”
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作为江边的客人,感受到江行的艰辛与美丽。秋荷上的雨滴敲打着荷叶,令人心生哀愁。天高云淡,远处的古木难以见全,住在这里的高僧虽然名声远扬,但诗人却难以见到他们。

“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
在分别的瞬间,诗人对着哥哥拜别,心中满是对荆门雨景的回忆,即将随着哥哥启程的心中充满了不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哥哥离别时的深情厚意,同时也描绘了一路的景象,传达出了旅途中乐观与坚韧的精神。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