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愁苦读书人的冬日生活,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困境:想借酒消愁却从未真正醉过,梦里回到家乡却知道那不是现实。这种无法解脱的苦闷状态,通过"何曾醉"、"不是家"两个否定表达显得格外沉重。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到一个穷困的教书先生(学究)拄着竹杖、戴着斗笠在山中赏梅的景象。这个看似寒酸的教书先生,反而活得比诗人更自在。诗中用"输与"二字,表明诗人承认自己不如这个穷学究会生活。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对比"借酒消愁"和"踏雪赏梅"两种人生态度,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与其沉溺愁苦,不如像那个穷学究一样,保持简单质朴的生活情趣。那支竹杖、那顶斗笠、那树梅花,构成了冬日里最动人的风景,也暗示着生活中最珍贵的往往是最简单的快乐。
戴表元
戴表元(1244~1310)宋末元初文学家,被称为“东南文章大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庆元奉化剡源榆林(今属浙江班溪镇榆林村)人。宋咸淳七年进士,元大德八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归。论诗主张宗唐得古,诗风清深雅洁,类多伤时悯乱、悲忧感愤之辞。著有《剡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