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带桥在吴江

何年驱石至,十里接湖干。
雁鹜烟波渺,鱼龙夜水宽。
采菱歌进艇,对月坐持竿。
无限潇湘意,秋初露已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宝带桥的秋夜美景,充满宁静悠远的意境。

前两句写桥的来历和位置:不知哪年能工巧匠运来石材建造这座桥,它像一条长龙蜿蜒十里连接着太湖岸边。用"驱石"的想象让桥的建造显得神奇。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水乡生活:
- 烟波中野鸭大雁若隐若现
- 夜晚的湖面宽广得仿佛能容纳鱼龙
- 采菱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歌
- 有人独坐月下垂钓
这些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热闹的劳动场景,也有静谧的独处时刻。

最后两句转向抒情:眼前的景色让人想起遥远的潇湘(湖南美景),虽然才是初秋,但夜露已带着寒意。这里透露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自然融合。

全诗就像一组水墨画:
1. 用"烟波""夜水"等朦胧的意象营造空灵氛围
2. 通过"采菱歌""持竿"等细节让画面活起来
3. 结尾的"露已寒"巧妙传递出季节变换的微妙感受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白描,让读者感受到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美,以及他观察这些景物时悠然自得又略带惆怅的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