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水生植物"芡实"(俗称鸡头米)的生动形象,充满画面感和触觉体验。
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写芡实的外形:
1. "水精冷浸碧丛玉"——水中的芡实叶像碧玉雕成的圆盘浸泡在清冷的水中,突出其晶莹剔透的质感
2. "琉璃涌出青毛猬"——水面上冒出的芡实果实像琉璃做的刺猬,表面布满细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后两句转入采摘场景:
3. "何人采得离波澜"——不知是谁把这长在水中的宝贝采了上来
4. "劈破颗颗生光寒"——剥开坚硬的外壳,里面颗颗果实泛着清冷的光泽
全诗妙在:
- 用"水精""琉璃"等晶莹剔透的比喻,把普通水生植物写得珍贵如宝石
- "青毛猬"的比喻既形象又新奇,让人瞬间想象出芡实带刺的外形
- 最后"劈破"的动感与"生光寒"的视觉触觉结合,让读者仿佛亲手剥开了果实
- 通篇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精致的描写传递出对自然造物的惊叹
这种将日常事物写出珠宝般质感的写法,正是宋代咏物诗的特点,让平凡的水生植物焕发出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