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一位叫王霖的官员去阆乡赴任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官员的殷切期望。
前四句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河南地区遭受战乱和旱涝灾害,百姓生活困苦,连皇帝(至尊)都为此忧心忡忡。"千里"二字凸显受灾范围之广,"兵年兼旱潦"道出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民命急朝昏"用昼夜交替比喻百姓生活朝不保夕。
后四句是对王霖的嘱托:作为读书人出身的官员(身倚诗书贵),你的功绩不在于打仗立功,而在于用仁政抚慰百姓(功将抚字论)。最后两句特别叮嘱:别忘了皇帝的重托(当宁指皇帝),要把朝廷的恩泽(覃恩)实实在在地带给百姓。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送别诗,而是通过送别场景,既反映了民间疾苦,又表达了"好官应该怎么做"的政治理想。诗中"忧勤切至尊"与"民命急朝昏"的呼应,揭示出从皇帝到百姓都在承受苦难;而"诗书贵"与"抚字论"的对比,则打破了"读书做官为功名"的世俗观念,强调官员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