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重返双溪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亲友团聚的珍视。
前四句写故居景象:这里曾是太傅(高级官员)退休后建造的宅院,厅堂里还供奉着仁宗皇帝的宝书。当年栽种的松树杉树已经长得更加高大,房屋能保存完好是因为后代子孙兴旺发达。通过新旧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生命的茁壮成长,也暗含家族传承的欣慰。
后四句转为抒情:近看这百年光阴飞逝如箭,远想千年历史更觉世事苍茫。但诗人并没有陷入虚无,而是选择活在当下——人生最快乐的就是与亲友相聚,所以今天要像古人重阳节那样,高举茱萸酒畅饮。最后两句特别温暖,把深沉的时空感拉回到具体的生活喜悦中。
全诗巧妙融合了三种时间维度:建筑和树木记录的过往岁月、当下欢聚的鲜活时刻、以及历史长河的苍茫感。最终落脚在"珍惜眼前人"的生活智慧上,既有哲理性又不失生活气息,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重阳节"敬老团聚"的核心意义。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