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野的生动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
前两句写景:漫山遍野的枫树青翠欲滴,林间隐约露出一间小屋;山路两旁的山坡上,洁白的桐花开得正盛。这里用"青枫"和"白桐"的鲜明色彩对比,勾勒出春天山林的明快色调,那间孤独的小屋更增添了山野的静谧感。
后两句写人:赶路的行人停下马匹,随意躺在春草丛中休息;他们闲来无事,兴致勃勃地观赏瑶族女子戴着的大耳环。这里通过"眠春草"这个慵懒的动作,表现出春日旅途的惬意,而"大耳环"这个细节则巧妙点出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装扮,让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短视频:镜头先扫过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花丛,然后定格在歇脚的行人身上,最后特写到瑶族姑娘闪亮的耳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白描,让我们感受到春日山行的悠闲乐趣,以及他对少数民族风情的新奇与欣赏。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