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隐藏在东南方的神秘仙山,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全诗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用"谁信"制造悬念——这座东南方的奇山像传说般不为人知,诗人多次穿着登山木屐寻访都扑空,暗示这山难以企及。三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山的超凡:它庞大到超出天地,却又神奇地微缩如一粒米藏于世间,体现道教"纳须弥于芥子"的宇宙观。
中间两联用仙鹤不归、石犀飞走的典故,说这里曾是神仙居所,如今只剩空寂的华表(石柱)和紫云,营造出缥缈的仙境氛围。最后诗人亲自攀藤登塔,在凌霄高处仿佛能伸手触碰星辰("微垣"指星宿),将寻仙的渴望推向高潮。
全诗妙在虚实结合:既用"蜡屐""扪萝"等真实登山细节让人身临其境,又用"紫云""华表"等意象构建虚幻仙境。核心是表达对俗世束缚的厌倦——那粒"粟"中藏着的不仅是山,更是诗人想逃离尘嚣、追寻精神自由的内心世界。
胡仲弓
胡仲弓,宋朝诗人。公元一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希圣,清源人,胡仲参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二年前后在世。登进士第为会稽令,老母适至,而已是黜。自后浪迹江湖以终。仲弓工诗,著有苇航漫游稿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