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阴(今江苏江阴)的富饶风光和人文底蕴,充满了对地方治理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期许。
前四句写景:江边的城隍庙倒映在如古镜般清澈的江水中,城外的山峦像翠绿的屏风。这里水产丰富(鱼虾接海),粮食连年丰收(稻米连湖),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江阴物产丰饶、百姓安居的景象。
后四句转入抒情议论:诗人认为当地百姓像周朝太伯(吴国始祖)时代一样淳朴可教化,春申君(战国时治理此地的贵族)留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可发挥作用。最后两句是对友人王安石(王荆公)的寄语:希望他作为朝廷使者(朱轮天使)能施展抱负,但不要忘记昔日共同畅谈的友谊。
全诗通过"鱼虾""稻米"等接地气的意象,把富庶的江南水乡写得鲜活可感,同时巧妙用历史典故(太伯、春申君)展现地方文化底蕴。结尾在赞美中暗含劝勉,既有对民生治理的关切,又流露出真挚的友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既关心现实又重视情谊的特点。
朱明之
朱明之,字昌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王安石妹婿。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官著作佐郎,进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九)。曾知秀州,迁两浙监司(同上书卷二七八、三五五)。官至大理少卿。事见《王荆公诗注》卷三《寄朱昌叔》注。今录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