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上的虔诚,反而可能偏离了修行的本质。
开头用"筏"比喻佛经,意思是佛经就像渡河的船,只是工具而已。如果执着于用血抄经这种形式,反而是在追求表面功夫,属于"妄上加妄"——因为佛经是佛祖说的智慧,而血是父母给的身体,本质上都是虚幻的。
中间讽刺某些修行人("阇梨"指高僧)沉迷形式主义,连一根汗毛都舍不得,更别说舍得流血了。这里用夸张手法说:真要较真,干脆把手臂砍断算了,反正身体也是虚幻的。
最后点出核心:流血抄经的痛苦如果能让人醒悟身体是虚幻的,那也算有价值。但重点不在于流血本身,而在于要通过这种体验看破执念。
全诗像在说:别把形式当本质,真正的修行是破除执念,不是比谁更会自虐。就像现在有人说"吃素必须吃全素才算虔诚",作者会说:重点是你心里有没有慈悲,而不是盘子里有几片肉。
李昴英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