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龙阳县

李衡洲畔水潭潭,生计漂流最不堪。
抛却故园三百树,来尝霜橘洞庭南。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叫李衡的人离开家乡、漂泊他乡的无奈和心酸。

第一句"李衡洲畔水潭潭"描绘了李衡家乡的景象:洲边水潭幽深宁静。这里的"潭潭"形容水又深又静,暗示家乡环境优美。

第二句"生计漂流最不堪"直接点明主题:为了谋生不得不四处漂泊,这是最让人难受的事。"不堪"二字道出了漂泊生活的艰辛。

第三句"抛却故园三百树"特别打动人心。诗人用"三百树"这个具体数字,让我们感受到李衡离开时舍弃了多少东西——可能是他亲手栽种的果树,也可能是记忆中家乡的点点滴滴。

最后一句"来尝霜橘洞庭南"最有意思。表面看是说他到洞庭湖南边来品尝霜打的橘子,实际上暗含苦涩:为了生存,只能背井离乡来尝别人家的橘子,而自己家乡的果树却不得不放弃。

整首诗用简单的语言,通过对比家乡的美好和漂泊的艰辛,表达了普通人为了生活不得不离乡背井的无奈。最妙的是最后用"尝橘子"这个日常小事,把这种心酸表现得既含蓄又深刻。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