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斋诗

古昔诗客长风骚,云间野鹤鸣九皋。
六丁极天十万遭,摄提执策穷牛毛。
玄珠罔象谁能及,或长壮丽称雄豪。
九原杀气横天高,朔风吹雪沾霜刀。
衔枚束甲夜渡洮,军中壮士秉白旄。
忿怒不可拔一毫,白狐几腋成一袍。
东溟一钓连六鳌,二长不同各有劳。
吟咏至审公讥褒,咏斋之乐真陶陶。
君毋独乐愈自高,亦当以手援儿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豪迈壮阔的古代战争场景,同时融入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思考。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前六句)用神话般的笔法描写诗人的气魄:古代诗人就像乘风的仙鹤,在云端自由鸣叫。他们的想象力能直达天庭("六丁极天"),创作灵感多如牛毛("穷牛毛")。真正的诗意("玄珠")难以捉摸,有的诗人靠雄壮风格取胜。

中间(接下来六句)突然转入战场描写:北方战场上杀气冲天,寒风中战士们带着霜雪覆盖的刀剑,连夜渡河作战。军旗飘扬,战士们连一根毫毛的怒气都不能动摇(形容军纪严明),用珍贵的白狐皮做成战袍。这里用战争场面暗喻诗歌创作也需要这样的勇猛精神。

结尾(最后六句)点明创作真谛:就像钓起巨鳌需要不同技巧,诗歌创作也有不同风格。诗人应当严谨评判作品("吟咏至审"),享受创作的快乐,但不要孤芳自赏,而要提携后辈("援儿曹")。"咏斋之乐"指在书房创作的快乐,但诗人提醒:真正的快乐在于分享。

全诗妙在将写诗比作打仗:都需要勇气、纪律和不同战术。最后落脚到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既有"铁马冰河"的壮美,又有"提携后进"的温情,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