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病中人在秋天的闲适生活,通过细腻的日常观察展现了他淡泊宁静的心境。
前两句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秋景:风中摇晃的黄叶树和雨后潮湿的紫苔墙,一暖一冷的色调碰撞出秋日特有的萧瑟感。这里"紫苔墙"的细节特别生动,潮湿的墙角长出青苔本是寻常景象,但诗人用"紫"字赋予其诗意,让普通景物变得耐人寻味。
中间四句写病中生活。诗人说自己因为肺病早早感知到秋天来临,闲居的日子让时间变得漫长。我们能感受到病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普通人可能还没察觉秋意,病人却已先感知。捣药声和焚香的青烟这两个生活细节,既交代了养病的日常,又营造出缓慢流淌的时光感。
最后两句最见心境。诗人用读书来消磨时间,却说这是"遮眼"之举,连曾经热衷的"雕虫"小技(指诗文创作)都已淡忘。这种看似随意的态度,实则透露出超越功名的豁达。他不是真的忘记写作,而是达到了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境界。
全诗妙在把病中寂寞写得充满生活情趣,把寻常景物点染得诗意盎然。诗人没有抱怨病痛,反而在慢生活中发现了美,这种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