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在山西山道中行进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边塞风光和农家喜悦。
前两句写天气和行程:傍晚云散雨停,诗人骑马走在山西的山路上,思考着还要走多远才能到达目的地。这里用"马首关山"点明了边塞旅途的特点。
中间四句是精彩的环境描写:夕阳下旌旗招展迎接使臣,西风中传来边城军营的鼓角声,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行人身影,寒霜时节大雁南飞的鸣叫催人赶路。这些画面有声有色,既有边塞的壮阔(旌旗、鼓角),又有自然的清新(溪流、雁影),共同构成了秋日边塞特有的景象。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沿途看到的农家景象:最让人高兴的是看到农民们收成充足,每个村子都洋溢着丰收的欢笑。这与其他边塞诗常写的荒凉不同,展现了和平时期边地难得的安乐景象。
全诗就像一组移动的镜头,从天气、山道,到边城、溪流,最后定格在欢乐的村庄,既写出了边塞旅途的艰辛,又展现了秋日的美景和农家的喜悦,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特别是"溪流清见行人影"这样的小细节,让整首诗既有大场景又不失生活气息。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