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日张三营行宫赐蒙古王公及行围人宴并金币有差诗以纪事
罢围依例犒筵加,施惠兼因荅岁华。
耐可行宫逢九日,雅宜应节见黄花。
朱提分赐一千骑(一千二百猎骑举成数耳),文绮均颁𠦜九家(俗所谓四十九家王子者也)。
苏对何妨频令预(是日哈萨克使者亦预宴),由来泽欲不遗遐。
耐可行宫逢九日,雅宜应节见黄花。
朱提分赐一千骑(一千二百猎骑举成数耳),文绮均颁𠦜九家(俗所谓四十九家王子者也)。
苏对何妨频令预(是日哈萨克使者亦预宴),由来泽欲不遗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在重阳节时写给蒙古王公和猎人们的,主题是展现皇恩浩荡、民族团结的盛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场景设定:皇帝在打猎结束后,按照惯例设宴犒赏大家("罢围依例犒筵加")。特意选在重阳节这天("耐可行宫逢九日"),还点缀了应景的菊花("雅宜应节见黄花"),显得很有仪式感。
2. 赏赐细节:皇帝很大方,给1200个猎人发了银子("朱提分赐一千骑"),给49家蒙古贵族送了绸缎("文绮均颁卌九家")。这里用"一千"是取整数,实际更多,显示出赏赐规模很大。
3. 政治用意:特别提到让哈萨克使者也参加宴会("苏对何妨频令预"),体现皇帝"雨露均沾"的统治智慧——连远方部落都照顾到,彰显天朝包容四海的胸怀("由来泽欲不遗遐")。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一场政治宴会,但通过"菊花""赏赐""外族使者"等细节,把普通的聚餐升华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皇帝在展现慷慨的同时,也暗示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权威。这种将政治活动诗意化的手法,是清代宫廷诗的典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