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山间的宁静画面,充满了声音、色彩和细腻的感受。
前两句"石涧鸣笙竽,山翠滴于乳"用生动的比喻描写环境:山间溪流在石头上流淌,发出像乐器合奏般的美妙声响;青翠的山色浓郁得仿佛要滴下乳汁般的露水。这里把听觉和视觉感受都写活了,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后两句"宜有不眠人,拖篷听秋雨"笔锋一转,由景及人。诗人想象此刻应该有个失眠的人,半拉开船篷,静静聆听秋雨的声音。"拖篷"这个动作细节很传神,既写出了人物的慵懒状态,又暗示了他专注听雨的神情。
全诗最妙的是把自然声响写得像音乐一样动人,从溪流的"笙竽"声到秋雨的滴答声,构成了一首天然交响曲。而"不眠人"的出现,让这幅山水画突然有了人情味,让读者能代入其中,感受那份独处的宁静与淡淡的秋愁。短短20个字,就营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敏锐的感知力和高超的文字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