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溧水界阅堠子

才入溧水界,休教勤吏民。
是谁差堠子,久立待车尘。
苔藓今仍古,风霜秋复春。
不知双与只,迎送几行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刚进入溧水县地界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一个默默站立的路标(堠子),表达了诗人对基层官吏和普通百姓的关怀。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主题:刚进入溧水县,就提醒自己不要总是麻烦当地的官吏和百姓。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体恤民情的好官。

中间四句把目光转向路边的里程标记(堠子)。诗人好奇:是谁安排这个路标一直站在这里?它年复一年地经受风吹雨打,长满青苔,不知疲倦地迎送着过往行人。这里用拟人手法,把没有生命的堠子写得很有感情,暗示基层官吏就像这个堠子一样,默默坚守岗位。

最后两句用轻松的语气发问:不知道这个路标是成双的还是单个的?它到底迎送过多少行人呢?这种看似随意的提问,反而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辛苦和重要。

整首诗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诗人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路标,实际上是在向所有坚守岗位、服务百姓的基层工作者致敬。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普通的事物也能打动人心。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