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计亭

平生信天公,颓然不作计。
顾我虽非鱼,想见亦相似。
潜深本其性,鱼亦非有意。
浮阳或在渚,不能终自秘。
或为饥所驱,危机在香饵。
轻丝引纤钩,性命困刀几。
鱼以味得烹,我以名自累。
安得两相忘,容我从此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鱼喻人,讲的是人生处世的大智慧。

开头四句说:我一生都相信命运的安排,活得随性不刻意谋划。虽然我不是鱼,但觉得自己和鱼的处境很像——这里用鱼比喻普通人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

中间六句描写鱼的生存困境:鱼天生就该深潜水底,但有时会被阳光吸引游到浅滩;有时为了一口吃的,就会中计咬钩。纤细的鱼线连着锋利的钩,转眼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这就像人为了名利甘愿冒险,最终反受其害。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鱼因为贪吃被煮,人因为追名逐利受拖累。要是能放下这些欲望,像鱼一样自由来去该多好。诗人用煮鱼的"烹"字和困住人的"累"字形成巧妙对比,道破"贪心必遭祸"的真理。

全诗妙在把人生哲理藏在钓鱼的日常场景里。鱼咬钩的瞬间,就像人面对诱惑时的选择,简单画面藏着警世深意。最后"两相忘"的愿望,其实是教人看淡名利,活得通透。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