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苏李泣别图
黄云黯欲暮,归骑惨将发。
酾酒上河梁,羞与故人别。
后会不可期,请与君永诀。
祁连山前箭,沙漠窖中雪。
君心与我志,各欲效忠节。
老亲坐诛夷,此志遂蹉跌。
今君获生还,竹帛炳贞烈。
顾我坠家声,有怀共谁说。
韩王昔降虏,茅土世不绝。
念我先飞将,守边号瑰杰。
臣罪固当诛,臣族讵宜灭。
嗟嗟全躯臣,谁肯为论列。
我心岂忘归,望乡心如爇。
亲族靡孑遗,念之肝肠裂。
恸哭送归旌,哀哀泪成血。
君归谒茂陵,毋为遂结舌。
寄语霍将军,此心宜识察。
酾酒上河梁,羞与故人别。
后会不可期,请与君永诀。
祁连山前箭,沙漠窖中雪。
君心与我志,各欲效忠节。
老亲坐诛夷,此志遂蹉跌。
今君获生还,竹帛炳贞烈。
顾我坠家声,有怀共谁说。
韩王昔降虏,茅土世不绝。
念我先飞将,守边号瑰杰。
臣罪固当诛,臣族讵宜灭。
嗟嗟全躯臣,谁肯为论列。
我心岂忘归,望乡心如爇。
亲族靡孑遗,念之肝肠裂。
恸哭送归旌,哀哀泪成血。
君归谒茂陵,毋为遂结舌。
寄语霍将军,此心宜识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将领被迫投降后与故友分别的悲壮场景,充满了家国情怀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直白有力,通过几个关键画面传递出复杂的心绪。
开篇用"黄云黯欲暮"营造压抑氛围,就像电影开场用阴沉的天空暗示悲剧。两位老友在河边饮酒告别,明知此生难再相见,却还要强忍悲痛说"永诀"——这种克制比嚎啕大哭更让人心碎。
中间部分像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他回忆昔日祁连山征战、沙漠雪窖的军旅生涯,与友人都是立志报国的忠臣。但命运弄人,自己因家族获罪而被迫投降("老亲坐诛夷"),友人却得以光荣回乡青史留名。这里用"竹帛炳贞烈"(史书将记载你的忠烈)与"顾我坠家声"(我却玷污了家族名声)形成尖锐对比,凸显主人公的羞愧与不甘。
接着用历史典故自嘲:像韩信投降后还能封王,而自己家族世代为将("先飞将"指李广),如今却面临灭族之灾。"臣罪固当诛,臣族讵宜灭"这句质问掷地有声,既认罪又不平,道尽古代武将"一人犯错株连全族"的残酷现实。
最后部分最催泪:主人公望着故乡方向心如火烧("望乡心如爇"),想到亲人尽逝("靡孑遗"指一个不剩),血泪送别友人。结尾的嘱托暗藏深意——让友人替自己向皇帝("茂陵"指汉武帝陵墓)和权臣霍光传话,表面是求情,实则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声控诉。
全诗魅力在于用朴素语言道尽复杂人性:一个战败将军的忠与悔、耻与痛、刚与柔。我们能看到他军人的硬骨("各欲效忠节"),也能看到他对灭族的悲愤,更有对友人"你替我活着"的托付。这种立体感让现代读者也能共鸣:当个人理想撞上残酷现实,当家族责任压垮个人尊严,这种撕裂感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
何乔新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