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春雨之夕
独坐黄昏,听风雨、不堪愁绝。
惊又是、铜壶漏响,银釭光灭。
孤枕未成蝴蝶梦,横塘转觉鸳鸯怯。
怕明朝闲步意芳园,花狼藉。
碧桃看,红杏摘;
徒想像,增呜咽。
怎花不长开,月偏长缺?
欲趁东风归唁汝,恨无双翼生侬腋。
却惟馀,凄绝断肠声,鹃啼血!
惊又是、铜壶漏响,银釭光灭。
孤枕未成蝴蝶梦,横塘转觉鸳鸯怯。
怕明朝闲步意芳园,花狼藉。
碧桃看,红杏摘;
徒想像,增呜咽。
怎花不长开,月偏长缺?
欲趁东风归唁汝,恨无双翼生侬腋。
却惟馀,凄绝断肠声,鹃啼血!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孤独的人在黄昏雨夜里的愁苦心情,像一部细腻的微电影,用画面和声音传递着深深的哀伤。
上片从黄昏独坐开始,风雨声让愁绪浓得化不开。"铜壶漏响"是古代计时器的滴水声,"银釭光灭"是油灯熄灭,这两个细节生动表现了长夜漫漫的煎熬。后两句用"蝴蝶梦"(指美梦)和"鸳鸯怯"(指成双的鸳鸯都害怕分离)的对比,突出主人公的形单影只。最后担心明天花园里被风雨摧残的落花,其实是在担忧自己飘零的命运。
下片更直白地吐露心声。看着碧桃红杏却只能想象,越想越伤心。发出"为什么好花不常开?为什么月亮总残缺?"的呐喊,这是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想乘着东风去追寻,却恨自己没有翅膀,这种无力感让人共鸣。结尾杜鹃啼血的典故用得巧妙,那声声"不如归去"的鸟叫,把主人公的断肠之痛推到了顶点。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看得见美好却抓不住"的怅惘。风雨夜、落花、残缺的月亮都是中国诗词里经典的愁绪符号,但作者用得自然不刻意。特别是最后用杜鹃啼血收尾,既悲怆又含蓄,让整首词的意境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