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 其一

高高轩楹日照东,扶桑柱植西昆崙。
上有明真紫霞客,厮征伯侨役羡门。
月驭叱前驱,风驷殿后奔。
灵衣披披溘晻霭,玉斧断断除烦冤。
虚皇下两耳,授以金简文。
相观峻极不容步,拟轶清气排重阍。
咽日诵黄庭,滴露抄韦编。
羊歧之亡罔象得,蛮触之角醯鸡天,临台一笑俱超然。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的古诗,描绘了高台之上的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让我们逐句分析:

1. “高高轩楹日照东,扶桑柱植西昆崙。” 诗人站在高台上,看到高大的建筑和阳光照耀的方向。扶桑柱和昆仑山在这里被用来象征高大和雄伟。

2. “上有明真紫霞客,厮征伯侨役羡门。” 诗人描述高台上的人物仿佛是明真的仙人,骑着紫霞般的马车,他们的行动如同神仙一般。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3. “月驭叱前驱,风驷殿后奔。” 月亮作为马匹驱动前行,风儿作为驷马在后奔驰。这种奇特的想象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豪放和激情。

4. “灵衣披披溘晻霭,玉斧断断除烦冤。” 仙人的灵衣随风飘动,他们手中的玉斧象征消除世间的烦恼和冤屈。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解决纷争的渴望。

5. “虚皇下两耳,授以金简文。” 虚皇(可能是指仙人或神明)似乎俯下身子,将金色的简文授予诗人。这象征着某种启示或智慧,是诗人心灵得到升华的象征。

6. “相观峻极不容步,拟轶清气排重阍。” 高台峻极,让人无法轻易行走。但诗人决心超越,以清气推开重重的门扉。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高远境界的决心和勇气。

7. “咽日诵黄庭,滴露抄韦编。” 诗人吞日诵经,以露水为墨抄写经文。这表现了诗人的刻苦和勤奋,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怀。

8. “羊歧之亡罔象得,蛮触之角醯鸡天。” 这两句诗较为晦涩,可能涉及到一些典故或特定的象征。从整体上看,诗人似乎在描述一种超越寻常认知的境界或经历。

9. “临台一笑俱超然。” 站在高台上,诗人微笑面对,一切都显得超然物外。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豁达和超脱态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比喻,描绘了高台之上的神秘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运用神话、传说等元素,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怀。同时,诗中的刻苦、勤奋和勇气也让人深受启发。

吴沆

(1116—1172)抚州崇仁人,字德远,号无莫居士。博学通经史。高宗绍兴十六年与弟吴澥各献所著书于朝,以误抵庙讳罢归。隐居环溪,人称环溪先生。及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有《通言》、《易璇玑》、《环溪集》、《环溪诗话》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