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周礼九夏系文 九夏歌九篇 其二 肆夏

愔愔清庙,仪仪象服。
我尸出矣,迎神之谷。
杳杳阴竹,坎坎路鼓。
我尸入矣,得神之祜。

现代解析

这首《肆夏》是古代祭祀时所唱的歌,描述了祭祀的庄重和神秘氛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愔愔清庙”
- “愔愔”形容声音和谐、肃穆。
- “清庙”指的是清静、庄严的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
- 这句诗描绘了在宗庙中,人们肃立、安静,准备进行祭祀的场景。

2. “仪仪象服”
- “仪仪”表示庄重的仪式和举止。
- “象服”指的是祭祀时穿的礼服,象征着庄重和神圣。
- 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祭祀活动的正式和庄重。

3. “我尸出矣”
- “我尸”在这里指的是祭祀中的“尸”,即代表祖先的神灵。
- “出矣”表示神灵已经出行,来到祭祀现场。
- 这句诗描绘了神灵的到来,使祭祀活动更加庄严和神圣。

4. “迎神之谷”
- “迎神”指的是迎接神灵。
- “之谷”指的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山谷或者高地。
-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迎接神灵的场景,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5. “杳杳阴竹”
- “杳杳”形容深远、幽暗。
- “阴竹”指的是茂密的竹林,增添了一种神秘和幽静的氛围。
- 这句诗通过描绘竹林的幽暗,进一步增强了祭祀活动的神秘感。

6. “坎坎路鼓”
- “坎坎”是敲击鼓声的象声词,形容鼓声阵阵。
- “路鼓”指的是在道路上敲击的鼓,用于引导和伴随着祭祀活动。
- 这句诗描绘了鼓声响起,人们随着鼓声进行祭祀的场景。

7. “我尸入矣”
- “我尸”再次强调的是“尸”的角色,即代表祖先的神灵。
- “入矣”表示神灵已经进入祭祀场所。
- 这句诗描绘了神灵已经准备好接受人们的祭祀。

8. “得神之祜”
- “得神之祜”指的是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 这句诗总结了整个祭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保佑的愿望。

总的来说,这首《肆夏》通过描绘祭祀活动的各个环节,展现了古代祭祀的庄重、神秘和神圣氛围。它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也是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保佑的表达。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