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东行赠鲍滶
鲍生六月徒步东,久暵赤日昏沙风。
旦行眼眩扶桑红,足疲暮憩空桑中。
帽浥衣沾乾复湿,必逢佳树始一立。
道傍有驴无钱骑,短咏微吟口翕戢。
杜甫遗诗人罕全,鲍生记之将及千。
论工尚恨黄初浅,泥古常卑大历前。
岂知才大番为祟,临岐独下杨朱泪。
盐车虽蒙苴滓辱,长鸣未折风云气。
生今坎坷三十年,同时细估豪熏天。
出门宝马双翩翩,道逢鲍生不举鞭。
生不见五羖大夫歌扊扅,商歌饭牛声夜悲。
贤达困穷何代无,仰视万里浮云徂。
旦行眼眩扶桑红,足疲暮憩空桑中。
帽浥衣沾乾复湿,必逢佳树始一立。
道傍有驴无钱骑,短咏微吟口翕戢。
杜甫遗诗人罕全,鲍生记之将及千。
论工尚恨黄初浅,泥古常卑大历前。
岂知才大番为祟,临岐独下杨朱泪。
盐车虽蒙苴滓辱,长鸣未折风云气。
生今坎坷三十年,同时细估豪熏天。
出门宝马双翩翩,道逢鲍生不举鞭。
生不见五羖大夫歌扊扅,商歌饭牛声夜悲。
贤达困穷何代无,仰视万里浮云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鲍滶的读书人,在炎炎夏日徒步远行的故事。通过他的遭遇,展现了古代寒门才子的困境与风骨。
全诗分三部分:
1. 艰辛旅途(前八句)
写鲍滶六月徒步赶路,烈日晒得头晕眼花,沙尘暴吹得睁不开眼。衣服被汗水浸湿又晒干,只有遇到树荫才敢休息。明明路边有驴,却因穷困骑不起,只能小声吟诗解闷。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寒门学子的艰难。
2. 怀才不遇(中间八句)
说鲍滶熟读杜甫诗作近千首,学问深厚,却因才华太高反而招致排挤。就像拉着盐车的千里马(比喻人才被埋没),虽然处境卑微,但仍保持傲骨。三十年来穷困潦倒,而当年同辈中的庸人却坐着宝马招摇过市。
3. 精神自勉(最后四句)
用"五羖大夫"(百里奚)和"饭牛歌"(宁戚)的典故,说明贤能之人遭遇困顿自古有之。就像仰望天空中流动的浮云,暗示困境终会过去,要保持豁达心态。
诗中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对比: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极度匮乏(徒步、无驴骑、衣服湿透),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极度富足(背诵千首诗、保持文人骨气)。通过"千里马拉盐车"的比喻,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又彰显了"贫贱不能移"的文人品格。